“(網絡報名上老年大學)網速一定要快,其次就是手速也要快”,這是李阿姨傳授的網絡報名上學經驗,家有考生的家長應該馬上會想到小升初網絡報名什么的,但其實不是,而是李阿姨的孩子幫她報讀老年大學。
“幾百個名額,過萬人想要”。這樣的數據對比,面臨求職的大學生應該馬上會想到公務員報名什么的,但其實并不是,而是昆明老年大學舞蹈系民族舞專業招生。
“昆明地區老年大學在校生已近10萬人次,占全市老年人口總數的10%”。這是昆明老年人特愛學習嗎?我覺得是但也不全是。“老有所學”背后折射的,其實是“老有所樂”的需求——辛苦一輩子,是該歇歇了,但如果歇著什么都不干,人就老得快,所以,學學東西、交交朋友,不圖什么“老有所為”,只要自己能快樂一點,就是延年益壽的良藥。
當下,我國已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巨大的精神需求和有限的現實供給之間出現了嚴重的不匹配。據媒體報道,這一矛盾不只出現在昆明,在全國、全世界都一樣。矛盾該怎么解決?
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公益性養老事業的投入,避免出現愛學習的老年人搶著報老年大學、愛表演的廣場舞大媽和籃球少年爭場地的現象,讓廣大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樂”。
另一方面,有關部門應引導社會加大養老產業的開發,讓更多養老產業進入市場化軌道,用市場之手調節需求,現在各地興起的養老地產就是其中的有益嘗試。
同時,老年人也應讓自己學會“錯峰養老”。畢竟,上老年大學是為了修身養性,而不是資格考試,沒必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看看我們身邊,上學要搶著上好學校,生病要搶著去好醫院,工作要搶著進好單位,退休后還要搶著上好的老年大學,難道人生真是一場馬拉松?而且這場馬拉松只有一條賽道?
因為優質教育資源、優質醫療資源乃至權力的高度集中,在教育、醫療和就業方面,也許我們沒有更多的選擇,但都退休了,我們能不能給自己多一些選擇?其實,把眼光放開一點,我們會發現,除了老年大學,生活中還有更多好玩的東西。有多少我們年輕時沒實現的愿望,可以去一一實現;有多少我們沒來得及看的風景,可以去一一游覽。
而且,就算上老年大學,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昆明共有老年大學(學校)647所,其中市級2所,縣級14所,鄉鎮114所。老年朋友不一定非得盯著高級老年大學,不妨根據自身情況,就近入學。當下,公辦老年大學一學年學費一兩百元,公辦民營老年大學一學年學費三五百元,純民辦老年大學一學年學費一千多元,對應有些人每月退休金兩三千元,有些人退休金五六千元,有些人退休金一萬多元,“錯峰上老年大學”,會否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