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整整5年,徐莉(化名)終于在老年大學報名成功,如愿入學了。
在5年前,徐莉50周歲退休,由于她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因此希望去老年大學學習、交友。然而,報名時她才體會到老年大學的火爆,短短幾個小時,排在她前面的老人就把學位“搶購一空”。
不少退休人士和徐莉的情況相同,老年大學“一位難求”在全國各地上演。
“有些老年大學學員該畢業了,卻不愿意畢業,想繼續當學生。有人動輒在老年大學里學習十幾年,甚至有父子、母女同學的現象。”山東省某地級市老年大學教師張本偉(化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老年大學是老年教育的主陣地,但長期以來學位供給不足,成為我國老齡化事業發展的短板。
由于歷史原因,老年大學還存在結構性不足。一方面,老年大學“畢業難”,每年入學的新生占招生總數的比例不大;另一方面,老年大學是從老干部大學發展而來,生源曾以退休干部為主,面向社會招生起步較晚。
目前,多地出臺政策,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不同部門、系統的老年大學紛紛設立,并向基層擴展。專家指出,讓老年人“進得來”,還要“出得去”,需要在老年大學之外,增加線上學習平臺、社區學習共同體等新型老年教育形式。
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國老齡辦發布的《2021年度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公報》指出,老年教育學習點已在216個市(地),689個縣(市、區),4856個鄉鎮(街道),26698個村(社區)落地。
老年大學學位緊張
“沒想到這么難搶。”徐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她心心念念的一門聲樂課,到第5年才終于報名成功。
“招生簡章上寫著這門課招生30人,但實際上是老生優先續報,留給新生的名額并不多。”徐莉說。
據新華社報道,近來,各地老年大學秋季學期招生開啟后,一些學校的線下報名通道排起長龍,網絡報名幾分鐘內名額全部被搶空。
老年大學的報名門檻一般在男55歲、女50歲。但徐莉說,她的一名同學今年已69歲,在老年大學學習了十幾年。作為學員骨干,他們肩負班務、組織等任務,甚至還是老師的助教。
為什么想到老年大學學習?
“老年大學的課程主要是音樂、美術、書法、舞蹈、智能手機、攝影、太極拳等興趣類課程,受到老年人歡迎,同齡人聚在一起學習,還可以彌補離開工作單位之后的社交需求。”徐莉表示,“更重要的是,老年大學的學費便宜,即使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一門課一個學期的價格也只要300元左右。”
但老年大學因為小班教學等原因名額有限,常常“一座難求”。
張本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聲樂課是老年大學的熱門專業,學位更為緊張。為了多招生,他所在的老年大學曾經嘗試用大禮堂當教室,但管理難度太大,還是轉為小班教學。
“很多老年人報名成功后,就會一直在老年大學學下去,之前每年到報名的時候,就會有老人來早早排隊。”北京市海淀老齡大學常務副校長梁彩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如今,有的老年大學在網上開放報名,很多老年人的子女擔起了給父母“搶課”的職責,但往往報名通道一開通,名額就會秒沒。
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據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
而目前的老年大學的學位有限。中國老年大學協會發布的《中國老年教育發展報告(2019-2020)》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老年大學(學校)數量約為7.6萬所,包括遠程教育在內的老齡學員共有1300萬余人,僅占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
一些老年大學早已達到了辦學容量的極限。數據顯示,2022學年上學期,湖北省襄陽市老年大學共開設406個教學班,在校學員14346人,每天上課學員約4500人次。
由于太受歡迎,有的老年大學不得不對學員的修業年限作出限制。
寧波市北侖區老年大學在2023學年招生簡章中就明確規定,各專業(除團隊班外)按學制年限實行結業制度,最長不超過4年。這所老年大學今年計劃招生2217人次,其中新招學員570人次。
“我認為每名學員學習每門課程不要超過3年,學完一門課程后必須結業,但可以學習其他課程。”張本偉說。
轉型為普惠型教育
老年大學不僅學位供給總量不足,而且存在結構性短板。
我國老年教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1982年,我國開始實施國家工作人員退休制度。大批退休下來的老干部,積極投身創辦老年大學。
1983年,我國第一所老年大學——山東省紅十字老年大學成立。我國最早的老年大學其實是老干部大學,由組織部門創辦,主要針對離退休老干部,其時的老年教育具有康樂福利性特點。
發展到目前,我國老年學校種類眾多,有老干部學校、社區老年大學、遠程老年大學、開放大學體系老年大學、企業舉辦的老年大學、高校舉辦的老年大學、鄉村老年學校等。
據新華社報道,各級各類老年大學一般是“誰舉辦、誰管理,誰審批、誰負責”。由于管理部門不同,財政經費來源渠道也不相同,基本上誰主管誰投入。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所長李晶在2020年的文章介紹,我國超過80%的老年大學仍歸屬各級組織部門管理。
身份定位直接影響老年大學的辦學。比如,寧波老年大學2023學年招生分7批進行,第一批次為在讀老生升班報名,第二批次為市委老干部局服務對象報名,對象包括離休干部、副局級以上退休干部、部隊行政副師職以上退休干部,第四批次為提前批次人員報名,對象包括其他機關退休干部、企事業單位副處級(縣處級)以上退休干部、副高級以上職稱退休人員、部隊退休干部、獲得市級以上勞動模范稱號的退休人員、本校各班班長等。
新學員報名要等到第六批次才能報名,此時距離第一批次報名已間隔兩個月。
此外,老干部大學也逐漸暴露出封閉、不專業等短板。張本偉告訴記者,他所在的老年大學有兩個校區,兩千多名在讀學員,但全校在編管理人員只有3人。
隨著需求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發展,李晶的文章指出,我國老年教育已經由針對特殊群體的福利型教育發展為向全體老年人開放的普惠型教育。
比如,佛山市老年干部大學2001年創辦,2019年從過去以招收離退休干部為主,擴大到面向佛山市區全體老人招生,當年社會學員的比例達到40.6%。
這與設施條件的改善直接相關,2019年9月,佛山市老年干部大學喬遷新校區,學位比上一年增加一倍以上。
每個縣至少1所老年大學
在強烈的需求下,各地各部門都在出臺政策,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今年8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推進老齡工作進展情況的報告》提到,到2025年,每個縣(市、區、旗)至少有1所老年大學。
杭州市近日印發的《“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指出,到2025年,各區、縣(市)均建有老年活動中心、老年大學、老年電視大學。
9月28日通過的《福建省養老服務條例》指出,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老年教育,支持開放大學、高等學校、職業院校等各類教育機構及其他社會主體設立老年教育學習點。
河南省8月1日印發的《“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老年大學縣級全覆蓋。
上海市提出老年大學“倍增計劃”,鼓勵社會力量舉辦特色型老年大學。目前,已涌現如百姓網舉辦的以時尚為特色的花樣老年大學、小白鴿舞蹈學校舉辦的以舞蹈教學為主的小白鴿老年大學、依托星光攝影城以攝影技術為特點的星光老年大學等。
開放大學、高校能夠為老年教育提供優質、專業的資源,在增加供給方面作用突出。
北京開放大學黨委校長褚宏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北京開放大學建立了老年開放大學獨立運行機制,成立了老年教育研究中心,要對全市各區分校、老年教育機構發揮統籌指導的作用。
北京開放大學構建了市、區、街(鄉、鎮)、社區(村)四級服務體系,目前已在北京市建設了2789所社區老年學校(學習點)。
張本偉認為,短時間內,新建老年大學仍然無法滿足需求,要想辦法讓老年人既能“進得來”,也能“出得去”。
“老年教育并非只有上老年大學這一條途徑,老年大學主要是一個教學場所,社會上還應該設置其他形式的學習設施。”張本偉說。
李晶就認為,可鼓勵在社區發展互助形式的老年人學習共同體。如利用老年人活動中心、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場所開展自主學習,老年群眾組織如基層老年人協會也可發揮支撐作用。
線上平臺也可以顯著放大老年教育輻射效應。2021年上半年,海淀老齡大學開設網課,有的老師一門網課的報名人數,達到以前線下4個班的學員人數。
海淀老齡大學2022年秋季學期采取線上線下融合模式,開設了76門線上直播課和7門戶外寫生課。據報道,網課開設后,學員越來越多,現有人數已達到四五千人。
專家建議,要用好在線教育平臺,發展“互聯網+”模式,把更多優質資源共享給鄉鎮老年人。同時培訓鄉鎮線下輔導教師,以“雙師”的形式來完成線上線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