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能力、高齡失能老年人納入醫養重點保障人群……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民政部、中國殘聯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記者關注到,上述《通知》指出,重點為失能、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為主,兼顧日常生活照料的醫養結合服務。就此,對于未來的社區養老,專家表示,其將會是居家養老模式的重要依托和有效補充,二者相輔相成。
“社區提供送餐等養老服務只能解決基本生活需要”
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64億人,到“十四五”末期,將突破3億人。因此,“十四五”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的關鍵五年,同時也是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期。
而醫養結合是實現健康老齡化、滿足老年人健康養老服務需求的重要舉措。“社區養老服務要不僅僅局限于日常生活照料,老年生活的質量很大程度取決于健康相關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因此醫養結合的提出很有必要。”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系主任高翔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強調,特別是對失能、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老年人而言,社區提供的送餐、洗浴等養老服務只能解決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就此,上述《通知》為這一需求提供了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和行動方案。其中明確,重點為失能、慢性病、高齡、殘疾等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為主,兼顧日常生活照料的醫養結合服務。
高翔表示,考慮到一些特殊老年人出行難、看病貴、缺乏就醫陪護等現實情況,社區亟待提供基礎的疾病防治與康復服務,特別是心血管疾病、阿爾茨海默癥等老年常見病的預防與治療服務,以及疼痛管理、康復護理、安寧療護等支持性服務。同時他解釋道,在社區提供從疾病預防到臨終關懷這一全鏈條健康服務,能夠極大降低醫療服務成本,大力增加服務的可及性,從而提升社區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緩解家庭照顧者的照顧壓力。
目前社區養老服務主要集中在城市鄉村發展較滯后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覺得,現在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逐漸在弱化,父輩觀念也相應改變,都進一步影響了年輕人的生育觀。“年輕人有養老焦慮正常,現在一些‘70后’父母,也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已經認識到‘養兒未必防老’。”陸杰華強調,未來養老模式是多元化的。
因此,未來社區養老的供應需提速。記者注意到,此前《“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提出,要強化居家社區養老的服務能力,讓老年人在家幸福安度晚年。從這次《通知》也同樣可以看出未來社區養老的趨勢,例如,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等被納入醫養結合服務中。
不過,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謝勇才告訴央廣網記者,當前我國社區養老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從宏觀層面來看,有地區差異較大和城鄉差距明顯等問題,他稱,有些地區(如重慶)的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已基本實現全覆蓋,而更多地區的社區養老服務則處于起步階段。同時,目前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城市,鄉村發展比較滯后。
而從微觀層面來看,主要存在社區養老服務供需不適配、醫康養資源結合度不高以及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問題。
據記者了解,“十三五”期間民政部和財政部先后在全國203個地區開展了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十四五”期間,國家將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優先發展社區養老服務。目前,各地也正在積極探索社區養老模式。例如,為破解大城市養老難,瞄準失能失智家庭照護難題,北京市豐臺區開展為失能、失智老年人看護者“放個假”的“喘息服務”。而在農村,如上海市奉賢區,充分利用農村地區閑置宅基房屋,進行基礎設施“再改造”,形成頗具特色的宅基睦鄰“四堂間”,探索農村互助式養老模式。
建議:逐步改變從事養老服務是“伺候人”的印象
作為支撐老年人幸福晚年的重要力量,養老護理人才至關重要。
然而,與老年人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專業化養老需求相比,我國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尤其是高素質專業人才隊伍仍存在數量短缺、專業能力不強、社會地位偏低、流失率較高等問題。“這成為制約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亟待在‘十四五’期間破題”,謝勇才稱,當前國內養老服務行業人才存在巨大缺口,供需矛盾極其突出,用“用人荒”來形容并不過分,而隨著我國快速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這一缺口將不斷擴大。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共有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5.7萬個,養老服務床位813.5萬張,僅按照國家標準養老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1:4計算,至少需要養老護理員200余萬名。然而,我國目前養老護理員僅有32.2萬名,缺口達到近170萬。
要補齊缺口,謝勇才認為,關鍵在于增強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吸引力。同時上述《通知》也提及,加強隊伍建設,支持醫務人員參與居家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擴大服務隊伍,加強醫務人員繼續醫學教育。
具體而言,謝勇才建議,一是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聲望和社會地位,逐步改變社會公眾對于從事養老服務是“伺候人”工作的負面印象;二是建立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體系,不僅要向養老服務人員支付與工作強度和職業技能等級相符的薪酬,而且要為其提供合理的社會保障待遇;三是構建暢通的職業上升通道,提升養老服務人員的職業歸屬感和認同感;四是保障養老服務人員的用工安全,使其可以安心從事養老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