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國開始開展試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截至目前,49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參保人數達1.34億人,累計享受待遇人數為152萬人,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負擔和事務負擔,促進了養老護理等行業發展。
提高失能人員生活質量
2016年,四川省成都市的劉女士因患上缺血缺氧型腦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全靠老伴趙老先生照顧。有一次,趙老先生在照顧劉女士起居時,倆人雙雙跌倒在地。趙老先生掙扎著撥打了120,卻連為醫護人員開門的力氣都沒有。
成都市是全國首批15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城市之一,政策出臺后,劉女士被評估確定為重度失能一級,每月可享受1000元左右的基礎照護待遇。同時,還有專業機構每月定期上門提供照護服務。從此,趙老先生再也不用擔心照顧不了老伴了。
目前,成都已有1423.95萬人擁有長護險,抽樣調查顯示,長護險至少降低失能人員家庭照料經濟負擔44.31%,提高了失能人員的生活質量。
長護險的運行特點
基金保障費用、社會力量經辦、提供上門服務等是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運行特點。
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蘋果園街道地鐵古城家園社區的趙老先生今年78歲。他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導致腰椎受損,下半身失去知覺,只能長期臥床。今年1月,老人的女兒給父親辦理了一份長護險。趙老先生是北京鍋爐廠退休工人,每年只需交90元,政府補貼90元,每個月就可以獲得1044元的報銷款,養老護理員上門服務12個小時,相當于又節省了1080元,明顯減輕了經濟壓力。
成都101歲的謝老太經失能評定通過后,享受城鄉居民長護險重度失能二級待遇,每月可報銷護理費用722元。“我們幾個兄弟姊妹湊點錢,加上每個月的長護險待遇,可以請一位專業居家照護人員來照顧母親。長護險幫了大忙!”謝老太兒子激動地說。
建立多層次長護保障制度
專家認為,長護險是一項全新的制度,標準體系建設還相對滯后,需要加大探索力度。例如,照護服務產業有待規范,包括服務項目標準、照護服務人員專業能力標準、機構準入標準等;照護服務提供不足,專業人員短缺,機構和設施不足,仍然是制約長護險發展的重要因素,需通過長護險的購買機制和規范管理,促進服務產業的發展壯大。今后,我國將推動建立健全滿足群眾多元需求的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制度,讓有需要的老人都能享受待遇,解除后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