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思考:人口老齡化是如何影響到經濟增長過程的?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知道,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預期壽命存在較大差異,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對于老年人口的界定也有所不同。1900年桑巴德在其《人口年齡分類和死亡率研究》一文中將老年人口界定為50歲及以上人口。
而后1956年聯合國在《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中定義65歲及以上人口為老年人口。但其后1982年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考慮到當時的發展中國家尚不存在人口老化問題,因此根據當時的發達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界定60
人口老齡化概念
一般來說,人口老齡化不僅僅是結果也是一種過程。作為結果來說,人口老齡化是指一個社會的人口結構呈現出老年狀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老齡化社會;而作為過程來說,是指社會中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
人口老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不斷提升的過程。人口老齡化是人口結構轉變的必然結果,隨著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雙重下降,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將會不斷上升,既人口年齡結構不斷老化。
人口老齡化的衡量
根據1956年聯合國發布的《人口老化及其社會經濟后果》一文中的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超過7%,則認為該國家或地區是老年型人口結構。而在1982年維也納召開的“世界老齡問題大會”上,將老年型人口結構定義為60及60歲以上人口比例超過10%。
上述標準皆為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反映的是人口老齡化的絕對程度。學界也有將老年人口撫養比作為老齡化的衡量指標,老年人口撫養比是指將老年人口數量和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相比,所得的比例既為老年人口撫養比。
也可將老年人口和少年人口(0-14歲)比例作為人口老齡化的衡量指標,還有人口中位數年齡等皆可作為人口老齡化的衡量指標??偠灾?,學界對于人口老齡化的界定標準較多,不同的方法對于實證來說得到的結果可能不同,目前國際上使用較多的衡量標準是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因此本文也將采納這一標準。
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一般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產出水平在較長時期內持續的增長。對于狹義的經濟增長而言,國家或地區一段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數量即為經濟增長,也稱作經濟增長規模;而廣義的經濟增長不僅包括經濟總量規模的上升,還包括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
對于經濟增長的衡量大概有以下三種,第一種是用國內生產總值(GDP)進行衡量,一般采用實際GDP表示經濟增長,第二種是用人均GDP來表示,使用人均GDP進行衡量時亦需要換算成實際GDP,第三種是用GDP或人均GDP的年增長率來表示,體現了GDP或人均GDP的動態變化水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人口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人口理論建立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之上,將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類自身生產進行聯系,形成了兩種生產理論。
社會生產包括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勞動者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相結合,創造出物質資料以滿足自身的基本生活。物質資料的生產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而人類自身生產是勞動力的再生產過程,會促進生產力的生產與發展。
因此兩種生產要相互適應,生產力對物質資料的生產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若人類自身生產不能和其相適應,勢必會產生嚴重的人口問題,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馬克思同時還提出了人口相對過剩理論,表示出對馬爾薩斯絕對人口過剩理論的質疑。馬克思認為,資本家不斷追求更多剩余價值的過程會帶來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即勞動力需求相對于資本的需求會越來越少,因此得出資本主義社會會產生人口相對過剩問題,而非人口絕對過剩問題。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帶來的結果是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這將導致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增長的快,這樣的情況會導致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比對消費資料的需求增加的更快,這就要求生產資料的生產要比消費資料的生產增長的更快。但是生產資料的生產會受到個人消費的限制,不能脫離消費資料的生產而孤立的發展。
經濟增長是以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為基礎的,社會再生產會影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首先,如果社會再生產的比例失調,社會再生產則不能繼續下去,經濟增長將會受到阻礙。其次,社會再生產的類型也會影響經濟增長方式。
外延的社會擴大再生產會帶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而內涵的社會擴大再生產會帶來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最后,社會再生產按比例進行會穩定社會經濟增長。
人口轉變理論
人口轉變理論是關于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的理論,是人口再生產類型從傳統的高死亡率和高出生率轉向現代的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過程。蘭德里1909年提出人口轉變理論,將人口再生產劃分為原始、中期和現代三個階段。
之后布萊克發展了其理論,將人口發展分為高位靜止、早期發展、后期發展、低位靜止和減退五個階段。湯普森將經濟因素引入人口發展階段的劃分之中,將人口再生產劃分為不限制生育的原始階段,對生活質量的需求要求控制生育率的中期階段,對更高生活質量的需求而更加控制生育的第三階段。
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改變的原因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存在一定差異。對于發達國家而言,人口發展是伴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工業化的推進以及科技進步造成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一般而言,死亡率和出生率變化之間存在著時滯,二者并不會同時發生,死亡率一般會先于出生率下降。
發達國家的工業革命不僅改變了社會生產方式,也大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僅在衣食住行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教育水平和醫療服務方面也穩步提升,從而首先帶來了死亡率的下降,使得以往頻繁發生的新生兒夭折、饑餓、瘟疫等發生的概率大大下降。
經濟發展的水平的提高帶來的結果是生育成本和生育的機會成本的上升,因此在死亡率下降一定時間后,出生率會顯現明顯的走低趨勢,形成現如今發達國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均衡狀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可能不是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戰之后,大多數發展國家紛紛走向獨立,走上了發展本國經濟之路。在此過程中,發達國家在醫療衛生方面的人道性援助以及一些藥物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給發展中國家的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帶來了福音,也有效降低了發展中國家以往的高死亡率。
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政府對生育率的干預的雙重作用,造成了發展中國家的出生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下降。
人口紅利理論
長期以來,學界大多討論的“人口紅利”是界定在勞動力數量充裕這一層面上的,而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深,以往充足的勞動力開始轉向減少,人口紅利面臨消失的難題,在此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轉向對“人力資本紅利”的討論。
換而言之,對“人口紅利”的討論是基于人口數量的角度進行的,對“人力資本紅利”的討論是從人口質量方面入手進行討論的。
人口紅利一般是伴隨著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而出現的,在當前一個階段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會降低少年兒童的數量,從而減輕勞動年齡人口的撫養負擔,且該階段的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并不會迅速上升。
總的撫養比會維持在較低水平,在此情況下就形成了一個勞動力供給充足且撫養比較低的年齡結構優勢階段,將這個階段稱之為“人口紅利”階段。
結語
總的來說,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不可避免地帶來人口老齡化,由于理性人假設,人們為了老年時期的消費會增加年輕時期的儲蓄,這將導致儲蓄率的提高。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不斷提升,適時出臺延長工作年限的政策,可以提高老年人口的勞動參與率,進而增加勞動力供給。因此“第二次人口紅利”會從儲蓄率的提高和勞動供給的增加兩方面促進經濟增長。